岐山周公庙遗址:领略千年周文化底蕴银行黄金杠杆
岐山周公庙(10月20日摄)。
岐山周公庙坐落在宝鸡市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这里依山傍水,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岐山周公庙是宝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存明清以来古建筑31座。
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凤凰山南麓土梁上发现多处西周建筑基址,出土了众多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和2万多片刻辞甲骨,其中4片有“周公”字样的甲骨文。经专家推断,这里是周公家族的墓地。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岐山周公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经·大雅·卷阿》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人称这里为“古卷阿”。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这里也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周公庙是为纪念周公旦而修建的专祠。周公,姬姓,名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辅佐武王灭商建周,助力武王治理周国,稳定周初政局,分封诸侯拱卫王都,营建成周洛邑城池,制礼作乐奠定万世基业,深受后世敬仰。
走进周公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的三棵参天古树。其中,两棵为唐代种植的侧柏,树龄已有1300多年;一棵为国槐,据传为汉代所栽。三棵古树傲然挺立,历经风雨沧桑仍枝繁叶茂,树干直径均超过2米,犹如三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周公庙的历史变迁。
“周公庙的建筑面积达62万平方米,以周公殿、太公殿、召公殿为主体,姜嫄殿、后稷殿等为辅,还有药王洞、老君洞、八仙洞等20余孔洞窟。”10月20日,岐山县周公庙讲解员雷肖雅介绍,“沿着清幽安静的主干道前行,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展现在眼前。古建筑群中有一座乐楼,屋顶四角上翘,屋脊上有一个宝瓶,古朴典雅。乐楼两侧的壁画描绘了周朝宫廷、宗庙乐舞的场景。这些建筑与庙中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构成了宝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后人祭奠、缅怀周公的重要场所。”
周公殿作为整个庙宇的主建筑,单檐五间,前檐有4根柱子,屋脊上有奔马、飞凤装饰,庄严肃穆。殿内的周公像,头戴相帽,庄严慈祥,让人肃然起敬。周公庙内还有一尊全身洁白如雪的玄武像。玄武身着戎装,披发无冠,手拿宝剑,脚踏蛇龟,当地人称之为“玉石爷”。据传,该玄武像为1300多年前唐代工匠雕刻。
此外,周公庙内的很多展板都记录着周朝“以德治国”的故事。周文王勤勉于政、率先垂范,带动了周公“握发吐哺”的勤政。周公推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念,使得周王室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中,储备了大量人才。德治思想是周人实现灭商大计和国家振兴的核心思想。
周公庙遗址是一处先周至西周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自2004年开始发掘以来,先后发现了大中小型墓葬区、居住区、铸铜作坊等遗迹和零星刻字甲骨及大量遗物。2008年,在大型宫殿基址前面的灰坑中发现了7651块卜甲,且多有刻字。经初步辨识,卜甲上的字有人名、地名、方国名、祭祀、战争、记时、月相等内容,其中亶王、王季、叔郑等周人先王和西周初年重要人物的名字为首次出现。这是研究周族历史和先周至西周早期周人社会结构的珍贵资料。
周公以德政治理天下,其“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念对后来的诸子百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庙内有历代留存的50多座石碑。历史上,韩愈、苏轼等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诗文歌颂周公。如今,周公庙先后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20多所院校把这里确定为教学基地、干部培训基地。
近年来,岐山县依托周公庙景区,开发周文化体验、历史古迹参观、文化创新展示等研学项目,形成了特色研学品牌。各地学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通过游览周公庙,了解西周历史和文化,感受周公胸怀天下、以德治国的崇高境界。景区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登高祈福,让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随着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周公庙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陕西日报银行黄金杠杆
周公庙周公庙遗址岐山周公周文化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热点资讯